铁丝网片的概念延伸及发展历史
铁丝网片,又称“有刺的铁丝网片”(barbed wire),是一种防御型的金属丝,身上布满尖锐的刃口,刃与刃之间亦有相同的距离。这铁丝网片价格低廉,用来保护墙内的财产,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堑壕战的重要防守设备。

若一个人或一只动物经过有刺铁丝网片时,便会遭受到皮肤上的痛楚,严重者更会受伤。有刺铁丝网片的制造十分简单,只需要几条固定铁丝网片的栅柱,然后再利用例如订书机的工具,即可完成构造。就算一个不熟练的制造者,也能够很快完成构造。
在1865年,Louis Jannin发明了有刺铁丝网。其后更在1874年被Joseph F. Glidden of DeKalb, Illinois等人改良为更成功的铁丝网。在最早时期使用铁丝网的目标,是想限制牛和其他牲畜的活动范围。由于铁丝网较其他类型的栅栏更容易建造。因此它在19世纪初被美国通行,平民百姓更能大规划地利用铁丝网来限制畜牧。
有刺铁丝网大都能够有效地防止生畜逃跑,但对人类人类来说,只要在攀爬时巧妙地避开铁刺,越过常规有刺铁丝网并非难事。为了防范人类的前进,一些高度设防的地方例如监狱,就会使用一种特制的铁丝网——刀片刺网(razor wire)。这种铁丝网身上每隔数寸就附有尖锐的金属刺条,在未受保护的情况下足以令一个人受伤。所以,刀片刺网比起其他普通的有刺铁丝网更难攀越。有时刀片刺网上的刺条更连接电路,攀爬者接触到刺条便会遭到电击,常见于监狱、战俘营、古拉格等收容设施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这类有刺铁丝网被用来阻挡敌兵前进,另外更使用它来防范战俘逃亡。在某些学校的围墙上也有铁丝网的设置,除了防盗外还能具体遏止学生逃学。部分的国界上也有铁丝网的身影,如美墨边界、柏林墙、三十八度线、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屯垦区、马其诺防线、南北塞浦路斯边界、南北苏丹边界等等。
原来铁丝网片在原来用处这么有意思。你知道了吗